大「道」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,衣养万物而不为主。常无欲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经文妙解
大「道」泛兮,其可左右。
“道”非常广大、无边无际,但是又在我们身边,所以你就不用到他方世界去找、不用心外去找,就在眼前当下好好地去找、去体会、去体悟。
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。
万有的一切,包括所有的生命都要依靠这个“道”才能够活着,“道”养育万物而不辞辛劳、不推辞。
功成而不有,衣养万物而不为主。
养育一切万物、成就一切万物,然后又不把万物占为己有,不会跟你炫耀劳苦功高,不会让你把他当作你的恩主,这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心灵。
常无欲,可名于小。
“道”总是默默在养育、默默在支撑我们生命的存在,却又从来不居功、不会想要出名,从来没有任何主宰欲。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“道”的存在,也不知道它的重要。
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
虽然众生忘了“道”的存在,但万有现象界的一切,到最后还是一样都要回归到“道”。你活着的时候分秒离不开它,当有一天你死掉的时候,最后还是天地父母在接受你的一切,有什么比“道”更伟大?
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
老子看到“道”这样默默地奉献,涵养一切众生从来没有自傲、自大、自夸。所以老子的自我完全消融在“道”的世界里,完全地臣服。老子赞叹“道”:你是永远存在的“道”、最伟大的“道”。
智慧分享
这一章太重要了,它是在告诉我们“道”跟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密切关系。每一句都要慢慢地去消化、去深入体会。老子协助大家去看实相:我们每个人都浸泡在“道”里面,都浸泡在天地父母里面。
所有人类最高的理想、所有宗教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源头,跟生命的这个源头来连接。也就是要了悟生从哪里来,了悟生死大事。所以这是所有人类最深的问题,也是所有宗教最终的目的。只是有的他不清楚了解,透过信仰的话,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产生。
你要深刻地去体会孔子所讲的“道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”。要从现象界的一切,从日常生活历缘对境的每一刻、每一个当下去具体地体会出道是什么,道跟我们密切的关系。
海中的鱼浸泡在海里面,如果没有海水,鱼就不可能存活。鱼一样有它的父母亲,但是鱼的父母亲跟鱼都浸泡在海水里,都需要海水的养育。所以大家要清楚地了解,生育我们、养育我们的父母,包括我们的所有祖先,也全部都需要“道”的养育。这一点先认清楚,才会知道“道”对我们生命有多么的重要。如果你向心外去找、向他方世界去找,就像海水里面的鱼在找大海!
成长启示
为什么要探讨“道”与我们生命的关系呢?
- 探讨“道”与我们生命的关系,攸关我们每个人的最深层的大问题—生死大事问题。如果能深刻认知并体会到“道”与我们生命的密切关系,可以解决内心最深层的不安。
- 老子不是讲哲学,不是谈空说玄、不切实际。老子讲的是生命的实相、宇宙的实相,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,我们的生命是以什么为载体,我们的生命是以什么为依归,我们是要靠什么才能够存活,这是非常重要的。你必须要真的了解之后,内心才会真的安心自在。
- 这方面无关宗教信仰,不是信不信的问题,不需要你盲信,这个不是信仰层次的问题,如果你只是信,没办法解决你真正内心深层的苦闷不安,而是有没有真的去求真求证到。如果你有自卑的心,或是有嗔心、攻击性的心、我慢的心,那都在呈现出内心的惶恐不安。内心惶恐不安最深层的就是跟生命的这个源头脱节,所以会呈现千差万别的现象,但最终的原因就在于与“道”脱节。
- 对于“道”的认知程度,攸关人类的未来、攸关地球的未来。如果我们不了解“道”是什么,我们不了解天地父母是什么,就会不断地破坏、伤害地球。地球是我们的母亲、是“道”的显相。
- 能够正确地认出什么是“道”,了悟了天地父母跟我们每个人生命的密切关系,你的生命整个品质都会不一样,你会处处懂得感恩,会柔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