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介绍的第二位,是治理沙漠化的英雄,现在与我们也有很好的默契、合作,希望将来在把沙漠转化为绿洲的领域做出贡献,形成良性循环:既能有经济效益,又不会污染环境。
他到内蒙古去,本来只是单纯要去做公益,要把沙漠转化成绿地,但没想到,越来越多的善因缘慢慢地凝聚过来,经济、公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也让我们体会到了:什么叫做有道无术,其术自生!
我们马上放的纪录片,就是他们整个发展公益事业的过程。联合国有人来考察过后,向国家提出希望,要把他们的资料提供到联合国,让其他国家参考,国家林业局才制作了这部资料片。
他从前做房地产业,赚了不少钱。但是他想:我们前半生赚了很多钱,后半生应该要懂得怎么样去花才对。取之有道,也希望能够用之于道。
后来想到,现在沙漠化的情况蛮严重的,国家鼓励大家去做治理沙漠的工作,应该为治理沙漠化做些事情,让更多的沙漠成为绿洲。于是就把原来的产业,建筑业、房地产业停掉了,准备了十亿元左右,去做输血性的公益。
他们最初真的都是亏损。最初到内蒙古那边去,本来只是想种树,治理沙漠,让绿地越来越多。但是,以往的经验就是:你种了树之后,没几年它就会死掉。很奥妙的就是,你种那些高大的树没办法存活,必须要先种灌木,让灌木成林。
你种灌木,三年到五年就要所谓的平茬——你要把它铲平。不是拔掉,不是砍掉,是要把它铲平。不铲平的话,他说几年后灌木一样都会死掉。平茬,你越割它,三年后,它长得更茂盛。以前种树,就是没有人去管理、处理,结果那些树都要死掉。有人去处理,又要花很大笔的人工费。
陈总说:那个树的特征,你如果不割的话,它长到一个情况,吸收太多水分了,下面没有水,它就枯死掉了。你把它平茬之后,它一方面停止水分的吸收,一方面下面的根又继续扩展,然后又、长出分出新的树苗。
他说:你本来种一棵,把它砍掉一次之后,三年后变成七到十棵出来。三五年后,你再把它砍一次,七七四十九,变成四十九棵出来。那种树的特征就是这样,你不砍,它会死掉;你砍,三年后,它会以七到十的倍数增加。每砍一次,它会长得更茂盛。
他们分批、分区去绿化,今年这一区,明年另外一区,总共绿化的土地有三十八万亩,两万多公顷!本来只是要绿化而已,后来想到:种出来的这些树,平茬之后怎么办?又要花很多人工费。再这样下去,钱也一样会用光啊!
他们开始想办法:怎么样把砍下来的树枝变废为宝呢?想了好几个出路,后来想到了用这些树枝来燃烧、发电,于是建立了电厂。砍下来的树终于可以消化了,事业又继续成长。问题是,人工费很贵,整个算下来运作成本还是亏损。在国家做适当补贴的情况之下,每年还是要亏损四千万。
他想说,反正原来预算的资金用到没了,就这样下去吧。结果意外的惊喜出现了。因为他的发电厂,燃烧还会发出二氧化碳,所以有一年参加了一个减碳的会议。期间他遇到了一个看起来不是很有特色的人。
如果一个人自负、我慢很大,会认为我是大企业家、我是大老板,他不愿意去虚心向别人求教,就不会有创造力。而他主动去和人家交流:“你们在做什么?”那个人竟然是跟他讲:“用阳光跟二氧化碳,养螺旋藻。”他就开始动脑筋:我们那个火力发电厂排出来的烟、那个二氧化碳能不能来养螺旋藻?
这不是教科书里面学来的,也不是别人传授秘诀给他,有的是智慧和创造力。最初也没有成功的把握,也许就是所谓的异想天开。但他认为:燃烧木头之后,一方面产生热能,一方面还要排烟,烟也是植物生命体的一部分,应该是可以利用的,不是废物。之所以还在排烟,那是因为人类的智慧、科技还不懂得去应用。
我也讲过,大自然的伟大智慧,在于没有废弃之物。我们要学的科技、智慧,是要学这些:怎么样来到资源的充分利用、没有废物?你看,别人给他一个点子、一些灵感,也没有告诉他怎样去用那个白烟,就激发出了智慧和创造力。结果经过努力,竟然试验成功了!火力发电厂不但没有了所谓的大气污染,而且那些烟竟然成了生产的原料。
他说他终于帮助国家开发出了一种绿色的煤炭。不是挖祖先地下的那些煤,是创造了一个绿色的“煤炭森林”。一般我们挖地下煤矿的话,你挖了、烧了,然后污染、枯竭。这个“煤炭森林”,你越懂得规划、应用,它越旺盛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他们生产出来的螺旋藻,经化验,又是品质非常高的保健品。
这里做一个总结、探讨:为什么他们能做成这样一个良性生产的循环,又能生产出品质非常好的螺旋藻?因为他们不是燃烧一般的煤炭!在内蒙古那边,没有其他的空气污染,树木很健康、很纯净。燃烧纯净的木材,释放出的都是高品质的二氧化碳。用高品质的二氧化碳,养殖出的都是高品质的螺旋藻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生产模式,生生不息,过程中没有额外消耗地球上的能源。电来自于绿化沙漠后产生的绿煤,越用它,它越旺盛。没有污染,又继续创造出有经济价值的产品,可以利益很多人。
我觉得,我们所要做的不一定是同样的事情,但是要的是这样的心境、胸怀,跟这样的智慧、创造。他这样的一个健康、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,很值得我们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