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道与我们生命的关系10』宗教改革的必要 (20160315 澳洲云阳寺)

有些话是佛教界,尤其是迷信型的人不太喜欢听的。因为已经累积了很多不正确的观念,跟当初佛陀的本怀有了很大的落差,但他们却不知道。

佛教的正法时期,是破除各种相的。不树立个人的偶像崇拜,不抓取众生。体悟到无我,自然的就会做到这方面。但是佛教在印度,是很难不受印度文化影响的。印度文化是多神教,所以后来佛教也渐渐跟印度文化相融合,从无形象发展到有形象了。用方便法来包容,接引不同的众生,本来无可厚非;但是积非成是,却丢掉了佛法的精髓、核心。

现在很多人,尤其是在台湾,都在研习后人著作的那个论,讲什么:你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累积所谓的善根、福德,再修二大阿僧祇劫才能够怎么样,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达成佛解脱。这样的说法,让众生一直在茫茫大海里面浮沉。

而原始佛法,佛陀讲的是:你什么时候把错误的观念、知见,找到、矫正、净化了,你什么时候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、真理实相,顺天之道而为了,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解脱自在。

再来,原始佛法倡导的,都是不立个人偶像,佛陀也没有要众生追随他。皈依佛的本意,就是你拜师,表明你的决心、魄力、诚心,希望老师不要客气,指导我们。演变到后来,竟然变成那一种对生命的追随、抓取!

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,他到哪里讲经说法都是一个人。中年之后,阿难才在他身边。不是后来经典所讲的,佛陀到哪里都一千两百多人追随着他,历史上不是这样!

现在南传跟北传的心目中,所了解的佛也不一样。南传佛教心目中的佛,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个悉达多太子,向他学习,却把他做为生命的核心,要去追随、依靠他。南传对经典、佛像方面,很不容易突破。

北传佛教所了解的佛,更加复杂化,有点像西方人信仰的上帝,已经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相。北传认为:这个佛,你跟它祈求,它会有感应、加持。所以北传介于上帝信仰和民间信仰这两者之间。

净土宗一直在倡导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个问题,攸关着整个北传佛教。因为众生明明要找生命的源头、究竟归依处。可是北传佛教把生命的源头否定掉了,不敢承认。

问题是你心中的佛再怎么神通广大,当你面对真正要死亡的时候,他没办法让你成为究竟归依,没办法让你真正的安心自在。那怎么办?慢慢就形成了所谓的一个来世的、阿弥陀佛的理想世界。

然而阿弥陀佛又不是生命的源头,他只是慈悲发了大愿,成立一个很好的修行坏境,让大家可以在那里精进用功,就这样而已。你来这个道场,还是要精进用功,还是要进一步了悟宇宙的真理、生命的实相。

而这个生命的究竟归依处,不是在某个人、某个佛、某个特定形象上的。真正直接在化育、养育我们的是道、天地父母!所有的佛,包括阿弥陀佛,都是道所演化出来的众生。任何的天界,任何的什么世界,全部都是道所演化出来的。

所以有形有相,就是《道德经》里“亲而誉之”的层次,就是所谓的世俗谛。《金刚经》就是协助大家破除各种相的执着、抓取,回归到无形无相的生命的源头。你知道“色不亦空,空不亦色”,不管你到哪里,都是在天地父母的怀抱里,你都会安心自在。

从一个角度说,进入末法的佛教,需要做宗教改革。如果不改革,众生很难听闻到真正佛陀的本怀。佛教法师的定位应该是:先了解宇宙的真理、生命的实相;再来,所谓的度众生,就是跟众生广结法缘,引导大家去早日了悟这些,做生命的主人。所谓的破除无明,讲的是这个啊!


如果您喜欢本站,可以点击收藏本站或者设为首页,方便您阅读本站内容!

1 人评论 TO "『道与我们生命的关系10』宗教改革的必要 (20160315 澳洲云阳寺)"

  1. 回复

    杨少华

    2019/11/05 06:30:55

    道与我们每个人都悉悉相关,讲道就是讲活得有设有意义,道与我们关系密切,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在道学好道就学好了做人心根本。意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