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道是什么12』体、相、用的区别与佛教的流变(20160306澳洲云阳寺)

《道德经的智慧与应用》非常重要。

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佛经、《圣经》、儒家的经典。在中国,孔子讲的话比较接近人道,就被尊为至圣先师。老子的智慧远高于孔子,被孔子赞叹为变化莫测的神龙。但《道德经》太高深了,所谓曲高和寡,很少人能够读得懂。

历史上,老子、释迦牟尼、耶稣,对宇宙本体、地球各宗教所要探讨的终极目标,用的名称不一样,分别是道、空、上帝。讲述的角度也不同,就是所谓的体、相、用。比如一盏灯,有灯才会有光,灯是体,形状是相,光是用。

老子着重在体、源头的叙述,讲得最清楚、最详细、最具体。

耶稣讲的是用,从宇宙本体,流露出清静的本心——博爱,用慈悲大爱去善待一切众生。

释迦牟尼对空讲得很少。《阿含经》讲生命来源,讲身体怎么来,讲到了地、水、火、风,然后覆裹于空。只是没有再描述空的奥妙、深意。佛教徒也很少了解空的奥妙,以为佛教不讲宇宙本体,只讲缘起。

现在发给每个人一张白纸去作画。每个人画出来的都不会相同。为什么你画的跟他画的不一样?你有你的因缘,他有他的因缘,这个叫做缘起法。但你有没有看到,背后这些材料怎么来的?如果没有宇宙本体一直在供应,你怎么会有这些缘起?

一般人太容易执着在表相上。所以,佛陀用很多的时间在解析相的缘生缘灭、无常变化。最后再心与空相应,与生命的源头连接,展现出空的特征、特性——无我无私,外相随顺缘起。

佛陀的弟子,解空第一、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。可是,舍利弗却比佛陀早大般涅槃。当舍利弗往生后,佛陀感慨:钱财从世人求,法财从舍利弗、大目犍连求。二人往生了,法财也逐渐地没落了。

大迦叶在佛陀住世的时代,是属于头陀行、苦行的。后来佛陀涅槃后,编辑的经典,虽然是阿难在口诵,但是大迦叶在主导。所以《阿含经》中,头陀、苦行方面的内容特别突出。舍利弗一派,在编辑经典时变成了弱势团体,但这一部分智慧还在。

经典编好之后,佛教慢慢地也就分裂了。分裂成上座部跟大众部。大众部后来又演变成为所谓的大乘佛教,最初就是要突显出空、般若智慧。所以有了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,就是要弥补南传佛教这些经典的不足。上座部,就是南传佛教,重视《阿含经》系列,重视苦行。

没多久,上座部跟大众部开始互相的批判,导致佛教一直地演变、变化,从正法演变到像法,再演变到末法。大乘佛教,后来也走上了学术化。空,从实相慢慢地变成了学术的名词,头脑里面的理解,在那里研究空性、性空。跟实相,都已经脱离了。


如果您喜欢本站,可以点击收藏本站或者设为首页,方便您阅读本站内容!